首页

y优美之家

时间:2025-05-25 00:15:11 作者:时政微观察丨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浏览量:34440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倪浩]中国正在推进玉米进口的多元化,以改变进口过度集中于美国一家的格局。而随着中国进口的增加,巴西和美国玉米的市场份额之争将会愈演愈烈。

  据《日本经济新闻》10日报道,作为全球风向标的芝加哥期货市场,玉米价格在8月下旬跌破了每蒲式耳5美元的整数关口,9月19日更是跌到了4.6美元区间,这是2020年12月以来的最低位。压垮芝加哥玉米期货价格的重要原因是美国玉米在全球出口市场的份额下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球第一大玉米消费国和进口国的中国正在减少从美国的进口。

  与此同时,巴西玉米向中国的出口正在激增,导致美国在中国的玉米进口中存在感不断下降。国际金融信息公司路孚特通过海上运输船推算的中国进口数据显示,8月美国向中国出口的玉米只有24万吨,比接近150万吨的2022年8月下降了83%。去年8月,中国没有从巴西进口玉米,而今年8月,中国从巴西进口的玉米飙升到了58万吨,远高于美国。而从9月截至28日的数据来看,中国从巴西进口的玉米达122万吨,美国则仅有7万吨。两者的差距不断扩大。

  此前中国的玉米进口高度依赖美国和乌克兰,2022年中国进口的玉米中,美国占比70%左右,乌克兰占比超20%。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中国改变了依赖这两个国家的策略,转向进一步扩大玉米的国际来源。

  彭博社去年曾首次报道称,中国开始“罕见地”从巴西进口玉米。虽然巴西已是全球第二大玉米出口国,但在过去9年中,中国几乎没有从巴西进口过玉米。今年5月,中国从南非进口的首船饲料玉米抵达,标志着中国继巴西之后又正式打通了南非玉米输华通道。至此,中国玉米进口开始改变美国一家独大的格局。

  日本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的理事研究员阮蔚对《日本经济新闻》分析称,中国转向巴西玉米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丰收,巴西玉米的价格下降,竞争力增强。二是为了增强粮食安全,这是中国推动进口国多样化的结果。

  2022年中国进口了2062万吨玉米。彭博社分析称,从长远来看,中国从巴西进口玉米或将鼓励巴西农户进一步种植玉米,从美国夺走更多的市场份额。巴西官方8月24日公布的预测数据显示,该国的大豆和玉米产量均创历史新高,今年将被确认为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并将首次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玉米供应国。

  彭博社在报道中还称,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在国际玉米市场上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然而,截至2023年8月31日,美国将全球最大玉米出口国桂冠让给了巴西,而且这一趋势可能永远无法逆转。

  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玉米分析师刘栋10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考虑,立足国内供需,进一步拓展进口渠道,有利于打破玉米严重依赖一国的市场风险,使中国更从容地应对未来国际玉米市场供需环境的变化。他认为,巴西玉米价格合适,增加进口符合中方利益。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光影中“活起来” 科技赋能探寻中华文明密码

丰门街道地处鹿城区西片城郊结合部,拥有企业1000余家,户籍人口1.2万人,外来人口则有13万余人,占总人口的92%。当地针对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通过“线上+线下”精准定位的宣传方式开展。

无方向盘仪表盘 新概念自动驾驶汽车成“移动会议厅”

苏轼是美国汉学家探讨最多的中国人物之一。艾朗诺认为流放黄州时期的苏轼发生了新转向,“乌台诗案”后,苏轼的诗歌风格改变,词更具有创新性,诗词两种文体的比重稍稍转变了。他的散文创作逐渐偏离传统文体。他还重塑了自我认同,变成了“东坡居士”,流放黄州的经历拓展了苏轼的世界观,无疑使他更为包容,他的思想渊博而宽泛,超越了任何单一的学派、意识形态或宗教。

河北承德县:人参种植促增收

2月27日晚,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闭幕式在呼伦贝尔大剧院举行,闭幕式以“我和草原有个约定”为主题,分为闭幕仪式和文体展演两个部分。在仪式部分,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冬季运动会会旗交接仪式,全国冬运会正式进入“辽宁时间”。“十四冬”开赛以来,共有来自全国35个代表团的3000余名体育健儿在赛场上顽强拼搏、争创佳绩。(央视网)

推动高质量发展·权威发布|海南:到目前为止共有380万家民营经济主体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海淀区委副书记杨仁全、搜狐创始人张朝阳,分别围绕互联网历史成就与未来发展等角度发表演讲。郭华东表示,在互联网时代,中国一定要发展前沿的科学技术,开展广泛的合作,当前大国关系虽然复杂,但是科学家还应该在不同的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为科技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张朝阳说,作为互联网最早期创业者之一,他相信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中国的互联网将会为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贡献。

ACE杰青会理事长:搭建平台,让台湾大学生认识两岸同文同种

刘庆邦表示,贫困离人们并不遥远,至少他们这代人仍记忆犹新。“脱贫攻坚和消除贫困来得并不容易。越是经历过贫困的人,对今天的幸福生活越是倍加珍惜。对书写今天的巨大变化,也许更有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